2025年8月31日上午11:00,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设计教研室在艺术楼511召开了2026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此次会议由教研室主任季岚主持,副院长刘非及本专业全体教师参加了会议。会议深入研讨了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课程体系、授课模块与学分分布,大家集思广益,为优化方案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首先,季岚老师介绍了2026版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意见的整体框架与学分调整基本情况。强调在学分结构上进行了重新优化,总体保持150学分的框架,但更加注重“必修与选修结合、通识与专业融合、理论与实践并重”。必修课强化了学生的学科基础与专业核心能力;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以保障个性化培养与跨学科发展。随后,刘院长从专业定位与长远发展角度,对方案进行了深度解读。强调了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中既要坚守设计学科的核心本质,又要积极回应社会与行业的变革需求。本次方案在通识与专业、理论与实践、课堂与社会之间建立了更加紧密的联系,体现了“能力导向、学以致用”的培养追求。刘院长指出,新版培养方案不仅是教学安排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依据,更是一种新型人才观和教育观的体现,应通过合理的课程组合,引导学生形成系统知识结构与创新实践能力。

在自由讨论环节,教师们踊跃发言,围绕课程模块、学分配置、实践平台与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课程结构方面,陈熙老师认为,专业选修课模块既服务于本专业学生,也应吸引全校学生选修,因此课程名称应简洁明确,课程内容更贴近未来职业场景与社会需求。李莉老师进一步指出,核心课程应突出专业性的凝炼,而选修模块则要兼顾专业性与普适性,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更灵活的选择。张龙老师强调,课程内容安排应从学生兴趣和就业导向出发,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增强创新意识。李雪娇老师提出,本次方案赋予学生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但专业选修课学分设置偏多,建议进一步细化讨论和调整,以免造成学生学习精力分散。潘玲老师认为,课程设计应合理安排理论与应用课程比例,课程形成互补,避免课程单一或过度偏重某一类型,从而保障学生既能夯实学科根基,又能拓展跨学科实践能力。
在实践与创新方面,教师们普遍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陈林老师提出了系统方案:建立“空间+”跨学科工作坊,设立“前沿实验室”和“产业实验室”双轨实践平台,并构建“能力档案”多元评价体系,将学科交叉与实践创新有机融合。贾玉劼老师指出,150学分制需在落实中突出实践导向,增加实训、调研和项目环节,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同时,个性化选择要紧扣就业需求,依托校企合作搭建实践平台,推动跨学科共享与创新应用,避免课程碎片化,增强整体培养体系的吸引力与实效性。王枞聪老师还特别建议延长毕业设计周期,以保障“调研—设计—实现—展示”的完整培养链条,确保人才培养的深度与质量;同时,还需严格界定跨学科选修课程的范围和学分要求,以保证专业学习的聚焦性。
本次研讨会不仅进一步明确了环境设计专业新一轮人培方案的总体方向和课程逻辑,也凝聚了全体教师的共识。与会教师的发言既有对现行方案的理性分析,也有对未来发展的前瞻思考,为2026级方案的完善提供了有力参考。未来,教研室将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推进跨学科融合与实践创新,不断提升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环境设计教研室
2025年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