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健康中国”设计创新学术论坛暨设计周现场纪实(1)




      6月5日上午,在武汉理工大学陈汗青教授的主持下,教育部高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宋协伟教授,教育部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江南大学副校长张凌浩教授和教育部高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赵超教授分别进行了精彩的主旨发言。

陈汗青    教授

       宋协伟教授围绕“设计、生命与生态”三个关键词进行主旨发言。在抗疫的大背景下,宋教授首先表达了对英雄城市武汉的敬意。在此基础上,他通过阐释生态、生命和设计的关系,指出目前我们的使命是通过设计,解决从生态到生命的危机问题。他以日本核废水排放问题和联合国提出的当前世界面对的五大挑战为例,警醒我们去反思人类共同面临的生态健康问题。而在教育方面,他一方面认为中国作为有责任、有担当的大国,有必要对教育进行全面深入、与时俱进的改造,另一方面告诫作为教育者的我们,需要对当前教育情况进行反思,不能浮于表面。

宋协伟     教授

      同时,宋教授提出,我们要勇于面对危机,迎接挑战。设计不仅应为新材料、新技术提供系统化的应用场景和创新的服务模式,同时,也应关注人们的心理健康。因此,设计需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将艺术作为沟通媒介,探究人类内心、发现并修复人心问题。还应当运用跨学科设计思维,为缓解社会危机与创伤、探索未来生活方式提供新的指引,并立足地球生态的全局观解决人类生命存续的共同问题。

    最后,宋教授指出中央美院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设计学科及跨学科融合的号召,响应重大变局和多边视角下的新文科与大设计教育改革,早前已提出未来全球教育计划,并且初步搭建了具有创造性的知识联盟,目标在于培养能适应并解决复杂性问题的学生。

张凌浩     教授

    张凌浩教授开展了以“为健康而设计:愿景、系统与思维”为主题的分享。张教授认为“健康中国2030”战略背景下的健康设计,需要用系统的方式去应对更复杂的生态设计。从产品走向系统、从系统走向体验,从设计创新的角度改变生活方式,如此专业的边界才会越来越宽广。

      张教授强调设计愿景,既要关注社会问题、在社会转型中寻找设计介入的机会,同时也特别指出设计在人类描述未来愿景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张教授称预测未来的唯一方法就是去设计它——基于问题导向的概念,让学习者通过合作来解决真实性问题。而问题探索的主体性意味着我们更应该重视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能力培养,使学生成为问题的主动解决者,而问题的有效解决则在于协调创新。最后,张凌浩教授希望大家满怀远大愿景,建设更美好的21世纪。

赵超     教授

        赵超教授围绕“健康中国与健康设计”的主题进行演讲,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健康中国2023”规划纲要》,从设计学角度切入,思考设计学艺术学应如何真正介入健康医疗产业创新设计研究中。

    赵超教授指出设计需要被定义,它应该是四种行为,一个方法,一个过程,同时介绍了艺术治疗的八大特点。赵超教授谈到,设计是要构建利益相关者的某种关系,也是一种对话方式,需要跨学科融合。他以案例《面向新冠肺炎的六项呼吸道疾病核酸监测产品设计》说明设计是一个集合的过程,设计师要有社会责任意识。

    赵教授从设计情感和设计体验的角度,阐述了大健康的范围内,设计要追寻人类情感,以获得产业的真正尊重。最后,他从设计共创的角度讲述了设计思维能对医疗体系起到的积极作用,并说明了设计最主要的功能是构建有意义的人造世界和多用户的网络。


 


圆桌论坛

      主旨发言结束后,圆桌会议开始。圆桌会议由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吕杰峰教授担任主持,天津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薛明教授、南京艺术设计学院工业设计学院院长张明教授、宁波大学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徐仲偶教授、武汉科技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管家庆教授、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孙利教授纷纷发表讲话。各位嘉宾为健康中国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发表了很多独到见解,例如“主动去适应时代”、“设计师是战略家和战术家高度合一”、“跨专业跨学科协同创新”、“设计师最高境界是改善人的生活方式”、“健康设计的核心要义是关注健康而非治疗”等理念。

 

     

撰稿:李想

新闻组:贾筱昱 肖纯 伍艺竹 王芷嫣

                                             摄影:李永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