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微专业课堂里的传统工艺实践——青花绘就文脉传承之路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深度交织的当下,设计领域面临着文化认同稀释、审美趋同的挑战。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镇,肩负着守护文明根脉、培育文化自觉的历史使命。2025年5月7日,产品设计向瑾老师针对中国传统青花工艺的教学内容,带领微专业的学子们体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通过技艺实践与文化解码,帮助学生建立 “从传统中生长”的设计思维。在陶瓷造型与制作课堂上,釉料与胎土的触碰不再是简单的技艺传授,当学生们手握狼毫在自己创作完成的素胎上勾勒各种纹样,青花工艺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融入当代设计教育,构建了 “历史认知 — 技艺实践 — 创意转化” 的三维培养体系,为学生带来深层的成长蜕变。

课程中,向老师为大家系统讲解了青花艺术承载的中华民族审美理想与造物智慧。其源头可追溯至唐代巩县窑的青花雏形,经元代景德镇窑的技艺革新走向成熟,在明清时期形成 “釉下彩瓷之冠” 的艺术地位。青花以钴料为墨、瓷胎为纸,在 1300℃高温中实现 “火与土的涅槃”,其呈现的青蓝色调不仅是物理化学反应的产物,更成为中国人 “外显于色,内蕴于神” 的文化象征。 元青花的豪迈奔放见证了草原文明与中原文化的交融,明永乐青花的浓艳苍翠映射着大航海时代的开放包容,清雍正青花的淡雅灵秀则体现了文人审美对工艺的深度浸润。这种贯穿千年的技艺传承,使青花成为解读中国传统工艺文化的 “活化石”,每一道笔触都流淌着文明演进的脉络。正如一位学生在课程体会中写道:“当笔尖触碰到胎体的那一刻,突然明白中国设计的根不在别处,就在这传承千年的技艺里,在这永不褪色的青蓝色中。”

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学生在釉色流转中触摸了文明脉络,将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与造物智慧熔铸于青蓝釉色之中,在课堂的传承实践中,成为新一代设计者触摸文明根脉、感悟中国设计精神原点的文化桥梁,让传统工艺的火种在当代设计血脉中持续迸发创新之光,续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工艺美学新篇。



                                              产品设计教研室

                                              2025年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