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同绘|英山缠花演绎非遗匠心 红色基因赋能创新传承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7月2日,设计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学院副书记余艺、副院长康帆的带领下,赴黄冈市英山县,走进大别山革命老区级非遗项目英山缠花代表性传承人陈广英工作室,开展红色基因赋能支点建设“非遗传承·匠心接力主题暑期社会实践调研。

此次体验式调研艺术设计学院2025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级一等奖获奖项目《非遗赋能县域老人幸福感提升》的延伸与深入,也是武汉轻工大学持续推进“非遗进社区、非遗进课堂、非遗进项目”三进行动的又一次生动实践。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和技艺体验,团队师生不仅感受到非遗传承人坚守传统、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也深刻体悟到红色老区文化资源与非遗技艺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激活潜力。

英山缠花作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精巧的手工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寓意,被誉为“戴在头上的民俗记忆”。英山缠花在英山一带曾广泛用于节庆、婚嫁的装饰与祝福,承载着深厚的地域文化情感。在传承人陈广英的带领下,这项古老技艺不仅焕发新生,更成为推动地方文化振兴和女性手工就业的重要抓手。

调研过程中,陈广英老师向同学们详细讲述了缠花的历史渊源、技艺流程与创新路径,并现场指导学生体验英山缠花制作技艺。学生们通过亲手缠制花朵、编制头饰,不仅加深了对非遗技艺的理解,也感受到传统文化中“慢工细活”所蕴含的耐心与匠心。团队还围绕缠花在乡村旅游、社区文创、老年手工参与等场景中的融合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

副院长康帆表示,非遗不仅是历史的文化密码,更是当代激活老区文化资源的“流量密码”。将缠花技艺与革命老区文化、乡村振兴战略、适老艺术教育相结合,不仅有助于延续技艺生命力,更为“新老人”群体带来了文化认同与生活幸福的双重提升。

通过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与传统技艺零距离接触,不仅锤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也在心中种下了敬畏文化、守护传统的种子。

据了解,设计学院将持续深化“非遗+老区+青年”三位一体融合路径,围绕“大别山文化振兴”“非遗数字活化”“老年文化参与”等方向,探索建立可持续的非遗参与机制,为打造新时代有温度、有根脉的文化高地贡献高校力量。


撰稿:许思媛  岑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