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事 | 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碰撞——视觉传达设计三维影像设计课程思政教学


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途径,也是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以及艺术设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面对三维技术的普及、AI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教师们更应当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将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与现代技术融合,启发学生们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倪雪莹老师开始进行《三维影像设计1(三维建模)》课程教学,带领视觉传达设计23032304的学生们进入三维技术的世界。课程为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单双周交替进行,深度融入思政要素,设置了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三维建模的基础知识和操作,从而理解三维空间造型的基础逻辑和现实来源,构建基于三维空间的思维方式,为自主创作做好准备。设计时有机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等各种优秀元素,合理使用前沿工具。一方面,通过调研和鉴赏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审美,另一方面则把握设计时的守则,保证原创性与创新性,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作。

课程中,倪雪莹老师从多个方面展开思政教学,引导学生们探索三维空间结构、构思融入各种文化元素的人物形象、辨析AI技术的使用。课程从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两个层面引发学生的思考,而这两方面的内容又在学生的设计和创作中交融。

在基础的三维建模技巧教学板块,倪老师不仅教授学生各种建模经验,还引导学生对物体的空间结构进行思考。三维技术来源于人们对现实空间结构的理解,而三维模型也是对现实物体的模拟。面对圆形结构建模这一难点,倪老师以刘徽的割圆术为思政案例,让算学经典与现代三维技术产生碰撞。学生借此直观地理解通过正多边形近似表达圆形这一概念,在建模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展开复杂形状的建模。

IP形象设计板块,倪老师以商周青铜器元素为案例,展示了融入文化元素前后IP的对比,并通过两种设计方案,引导学生思考元素融入的不同思路,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增长文化自信,从而大胆提出自己的IP形象构想,将传统文化元素、地方特色元素等多种优秀文化元素融入了IP设计中。

在设计制作的原创性方面,倪老师以各种图形生成AIDeepSeek为例,辨析了它们在三维制作和IP设计方面的作用和不足,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科技进步带来的新工具。倪老师强调了艺术创作中的诚信,鼓励学生们将AI作为提出意见、梳理思路、辅助设计的工具,并强调不要过分依赖AI,而要明确自身的创意,用现代的技术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

倪老师在《三维影像设计1(三维建模)》课程中将思政与课程教学进行了有机融合,教授的不仅仅是IP形象设计与建模的知识,更是对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的深入思考。学生们在课程中再造对空间的理解,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发掘,理性看待并合理使用发达的技术工具,最终通过自己的作品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意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