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学院研究生特色党建活动三下乡——探寻非遗饮食资源,助力文旅融合发展


7月17日,武汉轻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研究生特色党建活动三下乡团队——湖北天门非遗资源美育转化团队,来到被誉为首个国家级“中国蒸菜之乡”的天门,展开为期三天的“三下乡”实践活动。团队前往天门魔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调研天门蒸菜与文创发展现状,探索天门非遗饮食资源转化路径,以此助力非遗文化的文创转化与旅游发展。

追溯历史文化渊源,树立文创品牌意识

天门,一座山环水抱的美丽小城,以其丰富的文化资源而闻名。17日下午,实践团队赴天门魔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参观学习,并与公司负责人前文旅局副局长何适化开展深入的访谈与交流。在交流过程中,负责人首先向团队详细地介绍了天门的历史发展、文化资源、地域特色、历史名人等。他表示:“目前天门文创产品设计发展不足,缺少原创性的东西。”

随后,文创设计顾问展示了该公司设计的一款月饼礼盒《陆羽望月》。为了融入当地非遗文化,礼盒内部的月饼包装上分别印有天门非遗文化代表图形:台凤、茶经楼、天门蒸菜、胡家花园。此外,礼盒中还融入了皮影简易场景,通过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消费者可以获取皮影的相关信息,加深对皮影文化的了解。

公司副总黄郁霞女士进一步表达了对目前市场上文创产品的看法,并提出了建议。她希望天门文创设计能够立足本地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创产品,从而建立品牌战略,以品牌化设计优势推动天门的文创发展。经过交流,实践团队明确了加大品牌建设力度之于天门文创发展的关键性所在,并决定以天门非遗文化的代表性元素为切入点,尽快找准品牌定位。

   

图为实践团队与天门魔力文化公司主创人员进行交流

挖掘非遗饮食资源,促进文创旅游发展

经过详细调研,实践团队注意到天门蒸菜是当地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天门蒸菜亦称“竟陵蒸菜”、“天门三蒸”,是中国传统名菜、鄂菜的代表品种之一。天门蒸菜以“滚”、“淡”、“烂”为基本风味,有荤蒸、素蒸、混蒸三大蒸菜系列。在天门,几乎每户人家都会制作蒸菜,“无菜不蒸,无宴不蒸”已经成为天门饮食文化的真实写照。为弘扬蒸菜美食文化,天门市每两年都会举办一次蒸菜美食文化节,千余道特色蒸菜在此集中亮相。

虽然天门市政府投入较大,但天门蒸菜美食文化节并未达到预期的举办效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团队系统地研究了天门蒸菜的文化底蕴、风味特色、制作工艺等内容,并计划借助设计的力量,打造天门蒸菜节品牌,为文创产品注入独特品牌元素,提升其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魔力文化公司表示希望通过与当地著名景点(如茶经楼和胡家花园等)合作,在特定场景售卖产品。这为团队进一步发掘非遗饮食资源的文创和旅游融合发展模式提供了启示。

打造蒸菜节庆品牌,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通过对天门文创产品和蒸菜美食节现状调研可知,突出文化底蕴在品牌构建中具有重要作用。天门美食品牌建设要以当地核心文化作为依托,体现天门历史遗产和现有景区资源的独特内涵。实践团队最终选取陆羽广场作为美食节的活动场地,对活动布局进行了详细设计,划分了主舞台区、非遗体验区、文创售卖区、特产展销区四大板块,供游客根据自身需求参观游玩。除此之外,团队还进行了天门蒸菜美食节品牌logo、IP家族形象、宣传海报、空间视觉、文创产品设计。

    

图为实践团队天门蒸菜节文创设计  设计:王安琪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团队将着重挖掘天门当地的非遗饮食资源,结合创意设计和旅游发展,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除了天门蒸菜,当地还有其他特色美食,负责人表示希望未来能够继续推进天门蒸菜调料包、黄潭米粉、预制菜和岳口牛肉酱等产品的包装设计。这些产品代表了当地丰富的饮食文化,具有文创转化和推广的潜力。

天门作为一个拥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通过积极推进文旅转化,有望展现更可观的发展前景。通过此次“三下乡”活动,实践团队成员收获颇丰,并坚定了以设计助力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决心。

图为实践团队赴天门市文化和旅游局调研

撰稿: 高迪 何欢 丰雅鑫